[本土资讯] 沙洋县首届“最美沙洋人”网络投票开始了!

[复制链接] 8
回复
67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1-5 08:3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意怠鸟 于 2015-11-5 18:36 编辑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沙洋县自2015年5月发起了首届“最美沙洋人”推荐评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多方推荐,组委会初评,共选出首届“最美沙洋人”候选人16名。现经过网络投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投票最多勾选10人,多选无效。详细事迹请点击 http://www.shayang.gov.cn/syzt/zmsyr/ 。投票截止时间为2015年11月20日。


入选人名单:
1.诚实守信类

荣冬萍,南洋荣升电动车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冬萍,女,1966年1月出生,现为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南洋荣升电动车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荣氏工业董事长,十余年来,她以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将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勤勤恳恳、清廉自律、无私奉献。 2011年获沙洋县巾帼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12年获沙洋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以诚信为本,努力维护工作大局。荣冬萍同志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事业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凭着一颗不怕输、敢打敢拼的心,在社会上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口碑和个人的信用及人格。一是注意从大局出发,增强整体意识,维护企业形象,维护团结,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5月,占地面积100亩,公司建有标准化的生产厂房、办公楼,每月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工作作风民主,注意听取职工们的意见,积极协助管理层调动同志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良情绪,减少工作阻力。为推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让职工更安心的工作,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建设了职工食堂、职工公寓,而且职工食宿费用全免。三是注重调查研究,及时研究和把握塑胶产业新动向、新特点,及时调自身以适应市场。荣冬萍多次组织管理层出门考察,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终于确定了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以生产花卉苗木、水稻、蔬菜苗盘为主的发展方向。该项目于2008年5月动工建设,2009年初建成投产,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目前,公司产品行销东北三省及福建、安徽、四川、重庆、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并且出口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促发展。荣总一再强调企业要讲诚信,宁可失金钱,也不失信誉,她常说:“对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诚信的基础,事事都要做精品。”产品要让老百姓买的放心,用的放心。以细心聆听、真诚服务的服务宗旨为业主服务。狠抓产品质量,她始终将安全质量建设放在首位,把企业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她深深体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赢得市场信誉的重要因素,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对消费者的诚信可言。因此,她把质量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产品质量当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建立质量管理机构、组织员工质量培训,确保每一批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一是成立质量监督检验专班,有专人负责产品质量问题。聘请具有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又有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主持工作,对每天每班生产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在产品加工的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对每个产品都派出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对生产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和抽样化验,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同时制定和完善了车间生产制度,在执行中实行严格的奖惩,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组织员工进行质量培训。从高层管理人员到车间的一般工人,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质量培训,通过质量知识的学习、案例的分析和实际操作,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明确抓好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使员工自觉地遵守质量标准规定,形成上下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以诚相待,耐心细致做工作。荣冬萍在对待自己的员工就如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关爱着。对家庭比较贫困的员工,实行优待政策,比如逢年过节送去慰问金;在招新员工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困难家庭里的成员等等,以上种种行为足以显示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成立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工会,建设活动中心,提供兵乓球、跑步机、桌球等体育运动设施,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这样的老板很难不让员工尊敬。她每个管理者都要处理好自己和员工之间的,好的沟通是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的,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赢得更多机遇。
  荣冬萍董事长还制定了一系列诚信规章制度,完善了公司内部诚信建设。积极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廉洁奉公,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荣冬萍同志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防微杜渐,筑牢链接思想防线。工作中始终注意不与承包商拉拉扯扯,不谋取私利,吃请不到,送礼不要,不拿原则做交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企业老板的良好形象。随着市场上对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大量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赋闲在家。为了增加这部分群众的收入,荣冬萍主动招收群众进厂工作,特别是在新的技改项目中安排多个岗位给他们。如今纪山镇金牛、付场、郭店、砖桥等村的村民都因此获益良多,周边各村打牌赌博的现象随之减少,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她十分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不计个人报酬、不图回报、不图索取、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便利和帮助,是一个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努力实现梦想、追求远大目标的人。她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几年来,只要是社会公益事业,只要是有社会效益的事,她总是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荣冬萍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一起集资,向灾区捐赠10万元;2009年,再次捐资5万元到汶川支持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至2014年连续四年向纪山镇金牛村三胞胎家庭送去慰问金8000元;2012年捐赠50万元兴建郭店村养老院,在同年,湖北荣谊塑胶有限公司赞助5万元,举办沙洋县“荣谊杯”中小学生绳毽运动会。该活动为期两天,共16只代表队参赛。此次活动体现了沙洋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也是促进了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15年10月17日在沙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活动中捐款10元。每年的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都有她的身影,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都有她的一份心力。
  荣总常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存”,企业的信用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她将带领荣氏企业坚持以诚信为本,为人们打造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回报社会,回报广大老百姓。



田华明,湖北省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胸怀诚信走天下
  ——湖北省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华明诚信经营事迹
  湖北省沙洋县后港镇有家企业——荆门荆华铝业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其法人代表田华明因诚实守信,11年时间里,把濒临倒闭的小厂,做成了如今拥有固定资产近亿元,年纳税额6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对员工诚信,同甘共苦渡难关
  田华明给企业财务订有一个“铁规矩”,每月2号和3号是给员工发工资的日子;迟发一天,扣发财务人员500元工资。
  这个规矩是有来历的。原来,这家企业的前身是一家镇办小钢铁厂,工人中在许多是周边地区的残疾人。2002年,由于经营不善,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还欠下了巨额债务,濒临倒闭,各级领导为此大伤脑筋。他们要特色一个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能人来扛起企业法人的重任。在当时效益很好的荆玻集团公司当副老总的田华明进入决策层的视野。此时的田华明四十来岁,风华正茂,工资待遇以及福利都不错,而且是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从参加荆玻集团创业开始,他就立下了在企业干一辈子的决心。当领导向他表明意思后,他先是婉言相拒。但是,领导们在分析了他为人实在,肯动脑筋的优势后,再三给他做工作。田华明是个有情有义之人,领导们“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他。他在考察企业之后,向领导保证,“再大的困难也要让不能委屈我们的残疾人兄弟”!在公司成立转产之初,资金周转困难,许多员工特别是身体健全的熟练工对公司产生不信任感,有跳槽的念头。企业危机让刚上任的田华明感到了巨大压力,他想,要抓住员工的心,就要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不久,他在职工大会上公开宣布:“一个企业连工人工资都不能按照开出来,这是企业领导的耻辱。以后,公司每月2号和3号是发工资的时间,拖欠一天,扣发财务人员500元,请大家监督。”
  2003年,是公司资金最紧张的一年,周转资金严重不足,但是田华明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不仅把自己的20多万元存款拿出来给员工开了工资,还将自己的亲戚借了个遍,甚至连外甥女的嫁妆钱都借来,确保了按时发工资。然后又召开股东会议,说服了几个股东,让他们另筹了资金,确保工作前几个月按照发工资。此举从根本上赢得了员工的心,他们主动为公司分忧,许多员工不仅将工资单签好后,要求财务人员给自己打欠条,把工资留在公司周转,使公司走出了资金困境,而且还在生产上主动加班加点,不计较报酬,与企业共渡难关。
对客户诚信,不尽订单滚滚来
  江苏一家长期代理荆华铝业产品的销售商不经意是这样摆自己与荆华铝业公司的关系的:“娘家有的我们就有。”他所说的“娘家”指就是荆华铝业。
  把生产厂家当娘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是荆华铝业人用“诚信”这块金子换来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铝价格直线下跌,铝材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华东地区的销售商告急:“市场上价格直线下降,你们的出厂价格我们接受不起了!”中南地区销售商告急:“现在一天一个价格,我们连水都没得喝!”而此时荆华铝业的仓库里库存的铝锭都是价格走高时进的货,每一吨铝锭比市场价格高出2000多元。简单地说,他们生产出来的铝材如果按照市场价格销售的话,每车要亏损近2万元。
  这真是“浓霜偏打无根草”,刚刚有了点起色的荆华铝业有限公司遇到严峻考验。田华明几次连夜召开董事会,仔细分析了市场形势,盘点了自己的家底,拟以市场价格销售产品。有股东顾虑很大,不愿意表态支持。国华明说,“我们眼前是亏损,但是我们收获的是人心,是无价的信誉。做企业要立足长远,生存之道则是信誉。”他的认真态度就就是一针镇定剂,让大家全力围绕他的计划做足功课。这样,他们在不动声色地批发了一段时间后,许多老客户都感到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了。这些客户当然不是傻子,过细一打听,才得知了内情,深为他们诚信成感动。有大客户开始主动缩小利润空间,在保持双赢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将亏损降到最低。经过剧烈的市场振荡后,铝价格趋向稳定。荆华铝业有限公司进入到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趁机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生产线,产品质量评估,也将会提升到一个新层次,目前,新厂区还一大批客户纷至沓来,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对国家诚信,金字招牌促发展
  田华明的办公室有一幅斗方字:“诚实守信”。
  原任沙洋县县长张尚贵曾经当着田华明的面说过一句说:“你老田是个实称人,把企业交你政府是放心的。”祖辈都是泥腿子的田华明一直记着了“县太爷”这句话。2002年,当政府把后港钢铁厂这个“不良资产”交给他时,许多好心人人他出主意,他完全可以把银行贷款“挂起”,“新人不理旧人的事”也是这个地区许多人秉持的理念。而田华明则不同,他追求的是长远、是信誉。多年来,他一直都在还老贷。去年,他们计划投资2.1亿元扩建,政府立即批给他们170亩地;沙洋农业银行主动与他们联系,表示在资金上坚决支持,“需要多少尽管开口”,这是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诚信的最高褒奖。
  沙洋县后港地税分局局长燕勇说:“老田这人对税收是不含糊的。他给财务科作了一项硬性规定,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只要纳税通知一到,财务上无须请示老总,必须立即缴纳。”
  荆华铝业是一家安置大量残疾人的福利企业,在税收方面享受着国家许多优惠和照顾。田华明从来没有搬出这个“尚方宝剑”为难税务部门,全力履行着自己的纳税义务。税务部门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企业应纳税额“缓缴税款”等照顾,支持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2013年底,荆华铝业新厂建设安装进入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资金购置设备、支付工程款、还银行利息……,资金状况十分紧张。这时,县局对该企业进行税收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发现全年应纳地方各税60余万元的缓缴期已到,对企业进行提示,田华明闻讯后,当即指示财务人员将刚贷到手的一笔款项先行交税。而财务税提醒他说,交税后,设备款就有缺口。他坚决地说,货款可以缓一缓,税款不能缓。
  田华明公司里挂满了政府给予的20多项省级、市级荣誉牌匾,全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湖北省名牌产品”,“全省百佳纳税人”等金字招牌一直在企业荣誉墙上闪闪发光,助推着企业的发展。



2.见义勇为类

代士贵,沙洋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开发区分会理事,助人为乐共18起。
见义勇为 执着无悔
代士贵,男,1970年元月出生,中共党员,沙洋县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开发区分会理事,现长林市场个体经营户。
  2011年8月16日,一辆农用车在沙洋远达汽修厂下方十几米远的地方,翻入西荆河里。巨大的声响被正在送鲜货的代士贵听见,他急忙停下摩托车,发现一辆农用车倒栽在河水中。由于刚下雨,洪水咆哮,不知道人员伤亡情况。代士贵一边高喊“救人”,一边向出事点跑去。在他的号召下,长林市场的个体户李金峰等十几个人先后赶来,帮他把已经昏迷的司机救上岸。司机苏醒过来后却哭喊着:“完了,我的车辆手续还在水里,包里还有几千元现金!”代士贵二话没说,再一次跳进洪水中,与个协会员们一道经过二个多小时的搜寻,终于在出事水域100多米处将钱包和车辆手续打捞上来,并于当晚将所有证件和几千元现金如数还给司机周安军。 当谈起他勇救被困人的感人事迹时,他却对这事看得平静如水,对身边的荣誉没有太多的在意:“我是名党员,就是会点水,不去救,良心上不安!对不住我的入党誓言。”

  代士贵从事个体经营十多年来,每年都要营救好几个人。只要有人打来求救电话,无论是白天或是黑夜,是酷署还是严寒,他从来就没有推辞过,哪怕身上再有重要的事也不例外。2011年一个严寒的冬天,下着很大的雪,一个姓万的老板打来电话,说自己的车油底壳撞穿,困在了马良的七宝山。冬天里七宝山的道路极其危险,如果再遇上雨雪天气,稍有不慎,车就会滑下深沟。接到电话后,代士贵立马前往救援。车到山下就开始打滑,代士贵给车戴上防滑链条,可作用还是不大,他凭着精湛的技术艰难地向目的地行进。当代士贵一身冷汗地出现在万老板面前时,这位四十多岁的万老板紧紧抓住代士贵的手,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事后拿出1000元酬金来表示感谢,可代士贵婉言谢绝了。

  长林市场同事经常说,代士贵作为个协理事,处处为他们会员着想,不辞辛劳。2012年6月,因市场搬迁后开发商没及时安排水管、电源,导致长林市场个体户6天无法用水用电,几十位个体户要到政府部门上访。当代士贵同志知情后耐心作双方工作,积极找开发商协调处理个体户切身利益问题,通过一整天的忙碌安装终于解决水电问题,将面临群体上访事件处理在萌芽之中。

  2012年7月份,李市邓州陈氏夫妇拖化肥路过沙洋卷桥车站,因路面颠簸甩掉5包化肥,三个年轻人看见后准备拖回家使用,并拦下车主索要5000元现金,理由是化肥掉下来把人砸伤了。当时代士贵正好路经此地,目睹全过程。代士贵对三个年轻人进行了严厉批评,通过一番思想教育后,年轻人低下头,羞愧地放下化肥承认了错误。当时陈氏夫妇激动不已,当场跪谢。

  2013年7月2日下午四时,代士贵送货至汉宜路与荆河侧路交汇路口目睹一起交通事故,机动摩托车主是高桥一位女士文晓英,当时他立即拨打了110、120报警,至事故处理完结,救护车送走伤员,想办法联系到家属后才离去。

  他总是尽力帮助他人,近3年来,代士贵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共18起,从未索取报酬。




李功亚,沙洋镇云龙社区居民,共救轻生者7名,劝阻轻生者30余人。
        李功亚,沙洋镇云龙社区居民,生于1956年,1997年承包位于沙洋五一路菜市场旁的镇属渔场,此渔场共120亩。守护生命这样的重量,是沙洋渔场老李坚守江边的“捞人一把”,是默默践行的大爱无疆。12年来,他与死神竞速,在水中托起生命,在岸边积极劝导,共救轻生者7名,劝阻轻生者30余人。

  “渔场的南边,是我第一次救人的地方。具体时间不记得了,只晓得是个夏天的午后。”被问起第一次救人的经历,李功亚表示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对救人已经“习以为常”了。让李功亚印象最深刻的救人经历,是寒冬里救起一位20多岁的少妇。当时正下着雪,很冷。李功亚在屋里做菜,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救命!”赶紧跑出去,看到屋外2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名女子正在水里扑腾,幸好她穿的羽绒服让她能暂时浮在水面上,他拿起竹篙,递了过去,女子看到靠过来的竹篙后一把死死抓住,李功亚赶紧将她拽上了岸。“她上了岸还死死抓着竹篙,强烈的求生意志令人震惊。”李功亚说,其实很多轻生者跳入水中后就不想死了,但如果没人救,他们就会死得很痛苦。“救跳水的人是很危险的,他们会将你一把抱住往水里摁,好让自己往上浮,结果往往就是两个人都死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最后成为悲剧。”谈到最近一次救人的经历,李功亚说,虽然危险,但眼看着别人要沉了,也顾不得太多了。

  “除这些跳水的,还有近三十多个打算跳水的,都被我劝走了。”李功亚感叹,劝走轻生者,虽然没有比救起跳水者让人觉得高尚,但在他看来是同等重要的,都是在拯救生命。

  李功亚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位潜江广华的中学生,“当时,孩子坐在堤岸上哭,就过去问他为啥哭,孩子说考砸了被爸爸妈妈骂了”,他坐在孩子旁边耐心开导,等看着那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了,就劝他回家,没想到孩子说口袋里仅有的钱用来坐车到沙洋了。李功亚立马掏出身上仅有的45元钱给了孩子,并送其上车了才敢放心回家。“其实很多人只是一时想不通罢了,要是当时有个人能在旁边开导开导,他们就不会轻生了。”李功亚说,他做的事,就是做好这个人,而许多被劝的人事后也表示,当时确实是一时冲动才想到轻生。得到这些人的肯定,李功亚决定做好这个“劝导者”,平时巡湖时,也兼职巡逻看有没有人在湖边独坐,要是有,他一定要过去打个招呼,问一问,看是不是想不开的。

  李功亚这些年来频繁地救人经历,让记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救人的事都让你遇上了?”他说,一是这块渔场是他承包的,在他承包的地方出的事,他理应管管;二是他水性好。现在,他更是总结出了一套救跳水者的“救生经验”;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忍心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他面前就这么没了。“很多人跳水后是不想死的,他们在那挣扎,看着他们边呛水边渐渐下沉,我真的无法袖手旁观。”李功亚说,他到现在还经常想起一个被他劝走10天后又轻生的女子,这是他心头最大的遗憾,“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一定要跟着到她家里,叮嘱她家人一定要看好她。”

  巡湖的渔船已经成了李功亚的“救生船,对于李功亚的救人行为,他家里的人都表示支持,只是希望他每次救人前能穿上救生衣。但李功亚却表示,救人是与阎王抢人,是分秒必争的事,来不及做这些准备。“要是穿好救生衣后,结果发现人早沉了,那我会内疚一辈子。”





郑元凯,后港镇乔姆村八组农民,在引江济汉河道中舍己救人。
      郑元凯,男,1962年2月7日出生,高中文化程度,是后港镇乔姆村八组的一名普通农民。但就是这名普通的农民,却在2014年10月5日的下午,引江济汉河道中舍己救人,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英雄之歌”。

  2014年10月5日13时30分,郑元凯、杜昌林、张于松、郑文四人吃过午饭后,到引江济汉工程后港段乔姆桥西边去护坡,行至在距护坡处150米处的河堤时,他们看到有三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在河道边玩耍,时不时的捞起河里的水葫芦玩,见此情景,他们便高声制止,让他们别到这里玩,非常危险,小心掉到水里去,但是三个小孩没有理睬,仍旧继续玩耍。13时40分左右四人到达了护坡的地方,刚一下车,郑元凯就看到刚才捞水葫芦玩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掉水里了,岸上有个小男孩和小女孩手牵着手正在拉掉到河里的小女孩,结果岸上的两个小孩也被水里的小孩带着掉入了水里。三个小孩命在旦夕,随时会被6米深的河水吞噬生命,险情就是命令,郑元凯赶忙喊同行的三人救人,并叫杜昌林把绳子带上,郑元凯想都没想就牵着绳子的一头跳下了河里,另外三人在岸边拉住绳子,郑元凯先把其中有点胖的小女孩的胳膊抓住,岸边的三人把他们拉往岸边,郑元凯把胖点的小女孩扔到了岸上,结果这个小女孩由于过度惊吓死死抓住手中的绳子不松开,郑元凯又捡了根绳子跳到水中,把另一个小女孩救了上来。将两个小女孩救上岸后,郑元凯把两条绳子连接起来,再次跳到水里去救那个小男孩,在岸上三人的指引下,郑元凯潜到水下5米处,找寻小男孩,到始终没有找到,此时岸上三人见郑元凯已体力不支,将他拉了上来。郑元凯的两腿都痉挛了,心跳得也很厉害,实在没有力气再次进入水中了。同行的张于松拔打手机“110”报了警,在等待警察来的过程中,四人一直在岸边寻找,都没有发现小男孩的踪影。事发后,郑元凯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播,他自己却觉得没什么,他说“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实在不算什么,当时那种情况,不允许多想,就只想着赶快救人。”

  事后,被郑元凯四人救起的两个孩子和其家长十分感激,总想买点礼品感谢他,但每次都被他拒绝。郑元凯还一再叮嘱家人说:“救人是该做的事,乡里乡亲的,千万不能收人家的东西啊。”

  在这场人与河水的搏斗中,以郑元凯为首的4个普通农民,不顾个人安危,凭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支撑,救起了危在旦夕的生命,充分体现了具有鲜明农民特色的民族精神,正是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倡导的主流精神。


3.敬业奉献类
蔡绍明,李市镇蔡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获“省劳动模范”。
心系群众 荒窝变金窝
  ―记“最美沙洋人”蔡咀村支部书记蔡绍明
  “诚心为民,民必理解;真心为民,民必拥护”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反映出李市镇蔡咀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蔡绍明有一颗一心为民火热的心。
  蔡咀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是“荒沙窝”。多年来,村干部的旧观念是“税费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蔡绍明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此,他认为这样的工作是被动的,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上。
  1996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棉花价格大幅度下跌,种棉花增产不增收。蔡咀村地处江汉下游,土地平整,通透性好的沙壤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蔡绍明通过走访调查,算帐对比,他发现花生既适合本村的沙地,经济效益又好。如果将花生炒熟加工后再卖,每亩还可增加收入200元左右。这一分析,他心里亮堂了,就在村广播和村民大会上,扳着指头和群众算开了几种作物的对比帐,鼓励群众多种花生。道理一讲清,种花生的多起来了。花生多了,销路又是个大问题。村里不通公路,一下雨就要阻三、四天,渡河不方便运量也少,交通成了阻碍花生销路的首要问题。回到村里,他立即召集村干部、群众开会,动员大家修路。在争取镇里3万元扶助款后,村干部带头集资,全村很快筹资10万元,修通了10公里直通荆潜公路的晴雨路。路好了,群众自发包车到附近卖花生,有的干脆自己买车进行花生贩运,不仅本村花生全部销完,而且附近天门、潜江等地的花生也被能干的蔡咀人销到了四面八方。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势头,为了扩大花生种植规模、提高质量和产量,培植花生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蔡绍明牵头成立了沙洋县李市镇鼎瑞小籽花生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3人,技术员6人。截至目前,蔡咀村已拥有花生脱壳加工厂1个,花生购销大户15户,花生每年销量都超过150万公斤,花生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万多亩,从事种植小籽花生的农户达到200户,带动了全村和周边村庄近150户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10万多元。今年年初,蔡咀小籽花生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借助这一金字招牌,蔡咀花生今年的销售价格一路走高,良好的市场和效益为本村花生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蔡咀村也将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之乡”。
  在带领群众个人致富的同时,他还注重发展村集体经济。蔡咀村背靠汉江,发展水上运输条件好,风险低。支部组织群众首先建起了渡口和船队。1998年,柴油涨价后,村里以前购进的两只100吨级旧驳船,由于吨位小、消耗大,经营不划算。村支部和群众一商量,果断将之变卖,又投资26万元,村里购材料在沙洋造船厂打造了一艘200吨的大运输船,下水不到2年就为村里赚回了10万元,去年又投资10万元兴建了一艘渡船。依靠村里的自然资源,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又先后办起了花生加工厂、林场、锯木场和集贸市场。几年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带来了全体村民的富裕生活。村集体固定资产增长到200多万元,村积累达到82万元。
  在蔡绍明的带领下,蔡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蔡咀村集体富、人心顺、风气正,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村里的这些点滴变化和发展,都凝结了蔡绍明的智慧和心血。他也因此受到市、县级表彰达15次之多,连续当选为荆门市第五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沙洋县第二届、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04年5月,他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他所在的村先后受县级表彰6次,市级表彰4次,并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三个代表学习先进单位”,被省综治办、人事厅授予“安全文明村”.


洪少华,沙洋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副大队长、中级痕检工程师。
只为工作折腰不向命运低头--沙洋县公安局刑警洪少华的故事
  今年43岁的洪少华个子不高,头发已花白,走路总是不紧不慢,待人接物温和而爱笑,流露出一股自信和感召力。
  让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个在沙洋县公安局刑事技术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资深警察,是一个有着15年病龄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这种顽固的职业病导致洪少华的脊柱出现骨质纤维硬化增生,已经从腰椎迁延到胸椎。
  平时吃饭、走路、看电视,洪少华会提醒自己直腰挺胸。现代医学结论里,强直性脊柱炎就是“不治之症”,但洪少华选择习惯性地藐视它。
  唯一能让洪少华忘记挺腰这回事的,只有身为刑事技术警察的本职工作:勘查现场。当跨进现场警戒线的一刹那,自然而然蹲下身子、匍匐在地,刑警洪少华不再是一个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他迅速回归为一名老练、优秀、经验丰富的刑事技术专家。这一刻,超乎常人的专注与执著让这名普通警察的生命熠熠发光。
  “绝症”下的20年坚守
  1995年,年轻的洪少华从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到派出所工作不到半年,这个当时的“高材生”就被抽调到沙洋公安刑侦大队从事刑事技术工作。洪少华没想到,从此自己便与刑技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20年。
  案情一来,提起勘查箱就走。照相、勘查,回来连夜冲洗照片,比对指纹,分析案情,连天连夜地工作,从不觉得累。不是专业出身,他买了《痕迹检验学》《现场勘查学》《指纹》等专业书籍,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崭露头角的刑事技术能手。
  1999年的一个冬夜,洪少华在一次紧急赶赴现场时车辆突然爆胎,连人带车翻进路边的田沟。谁也没料到,这起普通的事故为他罹患强直性脊柱炎顽症埋下了隐患。
  半年后,洪少华突然发病,腰痛难忍。因为工作忙,他经常不回家,留在单位跟小青年挤单身宿舍。有一天凌晨3点,同事发现洪少华居然坐在床上睡着了,这才知道,他的腰椎已经疼到不能躺下,常常在半夜里疼醒,只能坐起来熬到天亮。领导命令他去武汉检查,才得知身患强直性脊柱炎。这种慢性的迁延性疾病,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之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强直,出现驼背畸形。目前医学上无法根治。
  这对才刚刚结婚生子的洪少华来说无异晴天霹雳。接到确诊通知书,洪少华在陌生的武汉街头掉了眼泪。
  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打算将他调离这个辛苦的岗位。洪少华却说:“不,我年轻,抗得住!”他知道,培养一名刑事专业技术人才有多难;他更知道,自己内心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不舍。
  平均一天两个现场勘查,案件高发时更是达到10余案次。每起案件用时最少的要两到三个小时,重大案件则要紧张工作两三天。回来之后必须第一时间分析整理,不能错过破案黄金时间。加班是常态,往往半夜之后才能回到宿舍,坐在床上休息一会。
  系统给出数千枚疑似指纹,需要用肉眼一枚一枚排查比对。洪少华在电脑前一坐就是数个小时,几天,不敢有丝毫疏忽。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根1米多长的木棍,腰疼的时候,用木棍一头抵住墙,一头抵在腰上,继续工作。
  病痛逐渐影响到他身体的正常活动。在野外出现场时,碰到一个沟坎,同事们能轻松跳过去,对洪少华来说却是天埑,他必须得绕远路。大家看到了觉得心酸,他反而不以为意。对他而言,所有的困难都像这条沟,总有办法能克服它。
  从警至今,洪少华始终坚守在刑技岗位。他主导参与勘验各类刑事案件现场6000余起,通过痕检技术破案10000多起,先后成功侦破江登科涉黑团伙案、“12·30”故意杀人案、“6·4”抢劫杀人案等一系列重特大案件,公安刑事技术科学在他手中彰显出巨大威力。
  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年轻人一茬茬成长起来,成为各个单位的精英骨干。洪少华的徒弟,现任沙洋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的马俊说起洪少华很感慨,“洪队不仅认真勘查现场,还特别善于总结防范技巧,每次看完现场还要教会受害人各种防范小技巧,避免案件再发,时间长了,沙洋刑侦技术民警都跟着养成了这个习惯。”
  榨干现场,也榨干自己
  在洪少华眼中,现场最宝贵,每提取一枚足印、指纹和血迹都如获至宝。然而,谁也不知道犯罪分子在案发现场会留下什么,谁也不知道指纹比对将在第多少个比中,每起勘查、分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工作做到极致,“穷尽”这个词是洪少华对自己永远的要求。
  2002年12月5日,沙洋县马良镇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农妇在家中被猥亵后杀害,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洪少华判断犯罪嫌疑人系破窗进屋,他没有放弃,把注意力放在碎玻璃上。当时正在下雨,现场条件破坏严重,洪少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一片碎玻璃片,正好挨着地的那面还没被雨泡湿。他提取到一枚关键的指纹,然后连夜在周边村镇开展比对。谁也没想到,犯罪嫌疑人就是当地一个生产队长,而且就在警察眼皮子底下帮忙跑前跑后。
  2009年6月4日,沙洋县曾集镇村民报警说发现一件怪事,一辆车翻进路边农田,司机居然弃车跑了。查车得知,车主已失踪两天。洪少华觉得很蹊跷。他严格按命案现场勘查规范的要求,工作两天两夜从小车内提取到15枚残缺指纹和3滴血迹。为确定嫌疑人身份,洪少华坐在办公室比对指纹和DNA,当四天之后找到符合条件的对象“刘明星”时,却在人口系统中查无此人,来之不易的线索一下子中断了。洪少华毫不气馁,调取了附近所有有嫌疑人员的指纹和血迹档案,逐一比对分析,终于发现曾3次犯罪入狱的曾集镇村民“许明新”就是“刘明星”。最后该抢车杀人犯罪嫌疑人在河南落网,受到法律的制裁。
  2012年7月15日,沙洋县拾回桥镇村民陈某雨夜被人杀死在自家门前的鱼塘里,洪少华在雨后草地上寻到一滴芝麻大小的血迹,将凶手绳之以法。
  2014年8月,洪少华在一起入室盗窃案现场找到一个被啃了一口丢弃的苹果,提取的DNA锁定作案200多起的流窜攀爬大盗。
  跟了他10个年头的徒弟郭义永远不会忘记今年夏天的一次出现场:农村变压器铜芯被盗,现场在野外,几百上千片硅钢片散落一地,风吹雨淋两天后才被发现。洪少华“无情”地要求:所有的硅钢片必须全部翻起来,一个个检查有无遗留指纹。
  2000年至今,沙洋县共发命案82起,破81起。唯一一起未破案件成为洪少华心中永远的遗憾。但他乐观地认为,有挑战才有动力,总有破获这起案件的那天。
  坚守在刑技岗位20年,从技术员到刑事侦查大队副大队长、中级痕检工程师,二十年的艰苦磨砺和刻苦钻研让洪少华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业内专家。他所领导的刑事科学技术室被评为“全国一级示范刑事技术室”。洪少华本人也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早在2002年就被授予“沙洋县劳动模范”称号。


全昌福,十里邮政支局投递员, 每天投递报刊520多份,辗转近百公里。
爱心铺就投递路责任书写绿色途
—— 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北省沙洋县分公司十里支局全昌福同志
  在沙洋县十里铺镇,提起投递员全昌福,无不交口称赞。18个寒来暑往,18年风雨兼程,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始终心系邮政,心系客户,一辆摩托车,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在每日百余公里的乡邮路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他送到每村每户的,不仅仅是一份份邮件,他送去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是亲朋好友的祝福,更是人间的真情和大爱。全昌福,正是用他的坦诚和执着、爱心和责任铺展了一条绿色投递之路。

  1998年7月,全昌福怀着对邮政工作的满腔热忱,毅然投身沙洋邮政投递工作,成为沙洋县十里镇十里支局的一名乡邮员。

  18年来,全昌福在做好报刊分发工作的基础上,全昌福给自己拟定了一个标准,必须确保每天第一时间把邮件送到客户手中。为节省工作时间,他总是每天第一时间到支局,第一时间分发报刊、信件,第一时间行驶在乡邮路上。为保证投递速度和质量,他在熟悉每一村每一户后,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画上投递路线图,并标出投递地点及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每次投递他都会选择一条最短的路径。同事都夸全昌福是用脑投递,用心投递。

  全昌福所服务的辖区含8个村组及十里铺集镇部分街道,服务人群有4000多户。每天需要投递报刊520多份,包裹、信件30多件,辗转近百公里。2010年8月的一天,出班时,天气晴好,全昌福没料到前往芦堰村时,突遇阵雨,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上的包裹和几十份邮件怎么办?他来不及多想,停下车子迅速脱下上衣,把邮件包裹住,赶忙打开携带的塑料袋将大包裹紧紧扎牢,自己则赤裸着上身,在雷雨里驾车往村里驶去。当他把最后一封邮件送到村民黄文俊手中时,人们见他已是满身泥水。

  全昌福说过一句话:就是误了自己的事,也不能误了工作;就是亏了家人,也不能让客户邮件受损。

  2012年腊月二十八,正准备回家过年的全昌福突然接到了一个包裹单,收件人是芦苇堰村四组王立权,是一份从外地寄来的新年贺礼,全昌福没有犹豫,揣上包裹单,带上包裹骑上摩托车就往相距近二十公里的芦堰村王立权家赶去。当时,空中正雪花纷飞,在往返的途中,看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除夕,节日气氛十分浓厚,此情此景,全昌福顿时感到一股酸涩之情涌上胸腔,但他在第一时间把邮件送到了客户手中,他的心里顿然暖烘烘的。

  在2015年农药销售活动中,全昌福以邮路为依托,以村委会为切入点邀约客户,成功开展了四场产说会,共计销售白叶枯等农药104502.6元。特别是5月31日在金玉村开展的第一场产说会,当天就销售了28310元,为支局分销业务拓展打响了第一炮。

  正因为全昌福一心扑在事业上,爱岗敬业,他连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在2011年度荆门市邮政通信投递服务“双争”活动中,全昌福被评为市级“明星投递员”,2014年被评为沙洋县“荆楚楷模”月度(9月份)上榜人物,他的事迹被登载在《新沙洋》报上,他成了十里铺镇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全昌福不仅对本职工作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他还心系困难群众,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在他服务的辖区内,哪家有困难,哪家有需要,他有力出力,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从不计回报。

  2006年,沙洋县邮政系统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全昌福了解芦堰村四组张传宝夫妻双双残疾,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就把他家定为爱心帮扶对象。当年春节临近,张家围墙倒塌,无钱修补,全昌福了解这一情况后,趁投递邮件的间隙,专程到张传宝夫妇家,从腰包掏出仅有的300元现金给了张传宝,当他看到张家无钱置办年货,第二天,全昌福买了两箱水果和其他年节用品,赶往张传宝家。张传宝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夫妇行走都很困难,每月都是全昌福帮他家代交电话费和电费,每年都是全昌福来看望他们。

  像张传宝夫妇这样需要帮助而又得到了全昌福夫妇帮助的就有好几个家庭。帮助建阳芦堰村万丛雨老人料理老伴丧事;像心疼自己父亲一样心疼桃源村的朱定山老人;5000元的急救款挽救了桃源村的文政权的爱人的性命……全昌福总是尽最大可能伸出扶助之手去帮助去接济。他说,我这样做,不图什么,是因为社会需要正能量,我力所能及而已。全昌福用他的真诚和爱心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他服务辖区的报刊征订工作一直居于上扬态势,2008年,全昌福荣获“荆门邮政爱心信使”的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省邮政公司“报刊收订精英”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全昌福先后为100余农户配送的各种品牌的优质农药近6万元,各类化肥每年达50余吨。正因为全昌福工作得力上进,把客户当朋友,维护邮局信誉,才使得十里邮政分局在服务“三农”上逐年业绩上升,受到了县局表彰。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十几年来,全昌福同志在自己的投递路上默默行走,用无声的服务树立了邮政人有声的形象,用热忱的工作换来了客户一张张笑脸。

  全昌福,一名普通的投递员,用爱心铺就了投递路,用责任书写了绿色途,成了沙洋县邮政投递工作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吴春梅,沙洋县公路管理局十里铺公路管理站一名养路工人。
心系交通 情注公路
  ——县交通运输局公路养护公司工人吴春梅事迹
  吴春梅,沙洋县公路管理局十里铺公路管理站一名普普通通的养路工人。从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公路养护的第一线,勤勤恳恳的工作着,风风雨雨18年,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吴春梅出生在道班家庭,也成长在道班家庭,从小就对公路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她,同许多人一样,也曾有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想。可当她1997年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现实却告诉她,将会与父亲一样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做一名女养路工。那一刻,她犹豫了。一个年轻女孩子,就这样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公路?就这样走进这个好像只属于男人的工作?就这样常年与石头、沥青、水泥作伴?然而,她终究还是走进了养路工的行列,延续着父辈们的职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细心呵护着自己管养的路段,就像公路上一颗不起眼的砂石,在公路养护的第一线,勤勤恳恳地工作着。18年的风风雨雨,18年的酸甜苦辣,18年的执着,18年的忠贞。人在路上,路在心中。她以站为家,以养路为业,以养好路为荣,与公路结下了深厚情缘。

  207国道是我国最长的公路之一。它贯穿我国南北,是连结华北、华中、华南的交通大动脉。它像一条巨龙,横亘在荆楚腹地,承担着南来北往的交通运输。18年来,吴春梅就坚守在207国道养护的最前沿,深深地体会这份工作的艰辛和枯燥。

  公路养护工作是一项体力活,又苦又脏又累。冒严寒、顶酷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这都是家常便饭。吴春梅每天的工作就是穿上橘红色的安全标志服,骑上自行车,带上一把铁锹、一把扫帚、一把镰刀,在自己管养的207国道沙洋段五公里路段,清扫路面、清理水沟、处理杂草……渴了,喝一口自带的凉水;累了,在路边歇息一会儿……刚开始,她的手经常磨出泡,泡又磨出血,时间长了,手上满是老茧,还经常被草划得伤痕累累。清挖水沟的时候,遇到高路肩,没有专车转运垃圾,只得用手端、用肩挑,用斗车一车车地推……为了还原路肩草坪原有的整洁美观,对于路肩草坪上的杂草,她只能用手一根根地扯,用刀一点点地挖。冬天来了,草坪枯萎了,一下子就把整个护肩带盖住了,又要忙着为它们修建“毛发”。她一个女人,力气小,就只能靠双脚踩,一寸一寸地挪。一个冬季下来,总会踩破几双新鞋,双脚底也被磨出一道深深的长茧。

  或许因为吴春梅是养路工的女儿,继承了父亲坚韧、顽强的性格。这么多年来,工作脏,没嫌过;工作苦,没叫过;工作累,没怨过。常年累月,凭着自己对养护工作的挚爱,用一滴滴汗水换来一段段清洁畅通的公路。每当她站在自己管养的路段上,看到国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和司乘人员的笑容的时候,她就感觉无比地欣慰和自豪。原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啊!

  养路这工作既琐碎,时间又不固定,经常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不管起风下雨、春夏秋冬,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公路最担心的是雨雪天气。2008年初,数场大雪、暴雪叠加降临,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公路被积雪覆盖,面目全非,只是由两旁的行道树勾勒出公路的依稀轮廓。路上少有行人,只有屈指可数的车辆在缓慢而艰难地行驶着。一时间,207国道告急,汉宜公路告急,荆新公路告急……险情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吴春梅和她的同事们在领导的带领下,奔赴国省干线公路一线,拉开了全员上路抗灾排险序幕……为了提醒司乘人员注意安全,他们在桥梁两端特设“雪天路滑,车辆缓行”警示牌;为了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避免工业盐对桥梁构件的腐蚀,他们全部以人工为主的方式扫雪、铲冰、防滑,及时清除鲍河、新埠河、金虾河等桥梁冰雪;对于一些陡坡、弯道等险段,他们则采用撒黄沙、石屑、工业盐等防滑物资,确保公路通行。那段日子,吴春梅患了感冒,白天坚持上路作业,晚上回来输液。上路的时候,尽管她身体瘦弱,但抡起铁镐除冰也是不甘人后……奋战在数九寒天,衣服汗透,靠体温烘干;寒气袭人,靠劳动御寒。回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快脱下被雪水和盐水浸透的鞋袜,赶快弄一盆热水浸泡已经僵冻的双脚。近二十天的抗雪排险时间,她和她的同事们三个周末六天假日都是在路上度过的。他们用公路人的忠诚与奉献成就了三个确保:确保沙洋交通无阻断,确保外地车辆无滞留,确保大的交通事故无发生!

  如果说冰雪天气是公路的天敌,那么,狂风、水毁则是公路的克星。去年4月29日下午,沙洋县境内普降中到大雨,并伴有雷电大风,207国道、汉宜公路等路段行道树被大风刮断10多棵,多处路段也有碎石抛洒在路面上,交通一度受阻。接到公路站的抢险通知后,吴春梅和同事们立即放弃休息,迅速赶到现场,锯树、剪枝、清理……天快黑的时候,还有一棵很重的大树被刮断在路中间,没有清理,而同事驾驶的转运木料的车却迟迟没有到来,眼看天就要黑了,雇请的民工又累又饿,都急着要回家。吴春梅考虑到民工的困难,让他们先回家去,自己一个人坚守在路上。直到深夜10点多钟,同事驾驶的转运木料的车才姗姗来迟,原来,车子在路上出了故障,同事修了几个小时才将车重新启动。她忍受着胃痛,与同事一起,锯树、剪枝、搬运、清理……经过8个多小时的作业,清除了路障,恢复了交通。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由于排障及时,一度阻断的国道变成了通途,司机们纷纷向他们鸣笛,表示感谢!

  在吴春梅眼里,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责任,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学习无止境,尤其是在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推动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养护工作已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路面维护和保养,公路附属设施的建设维修,各种机械设备的掌握使用……公路养护每项工作都有门道,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严格规范的操作规程,要干好并不容易。为了适应时代的节拍,早日成为拥有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养路人,吴春梅拿出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努力学习,潜心专研,白天上路,晚上在家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养护业务素质。为了锻炼自己,她积极参加公路养护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2010年,她第一次参加全市公路系统养护技术大比武,就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去年,她又第二次参加,更是获得了全市公路系统养护技术大比武第一名的殊荣,同时还推荐参加了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攻坚杯”公路养护工技术大比武,增长了更多的见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心中存有梦想,路才在脚下延伸……

  当好养路工是吴春梅一生无悔的选择。18年的养路生活,她被路人嘲讽过、被飞驰的汽车碰撞过、被暴雨淋病过、被司机谩骂过……从花季少女到年近四十,曾经的青春年少、俏丽容颜,经过岁月和炎炎烈日、寒风苦雨的侵蚀,皮肤已日渐粗糙……作为一名女性,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打扮漂亮,穿着时尚。可身为一名养路工人,她却与时尚无缘。眼见昔日的女同学开着豪华汽车,住进高档洋房,看到今天的同学吴春梅,无不惋惜地问:当初在学校品学兼优的你,现在怎么落到这般田地?她只是淡淡一笑,心中没有一丝的自卑,想到自己还拥有一个美丽的称号“公路天使”,再看看身上橘红色的标志服,感觉自己就是公路上那道最美丽的风景、那抹最鲜亮的云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吴春梅一直兢兢业业做好公路养护工作,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弱女子变为公路养护一把好手,并先后获得“沙洋县交通运输系统爱岗敬业先进个人”、“荆门市公路系统先进个人”、“荆门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这些荣誉,她觉得自己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只是立足岗位做了自己本该做的事情,却得到这样的肯定和尊重,心中充满感激。荣誉对于她,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只能更加坚定她——一个公路养护工爱路护路的决心和信心!

  “秀于春日,不与百花争宠;绿于寒冬,不与枯木夸荣”。正如养路工的赞歌中唱到:那橘红色的标志服,像火一样,燃烧在心里,化作对公路交通事业炽热的爱,在湛蓝色的天空映衬下,像一个个五线谱上的音符在跳动,弹奏着人、车、路和谐畅响曲。“心系交通、情注公路,路畅人和、服务社会”,就是吴春梅心中最美的和弦。



杨荣华,沙洋水陆派出所副所长兼农胜社区民警。沙洋唯独的一名社区女民警。
 社区就是她的家
  ——记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沙洋县公安局
  沙洋水陆派出所农胜社区民警杨荣华
 

1977年出生的杨荣华,现任沙洋县公安局沙洋水陆派出所副所长兼农胜社区警务室民警。她是沙洋公安唯独的一名社区女民警,她是同事真心佩服的“女强人”,她更是社区干部群众无人不知的“贴心朋友”。她扎根社区,爱洒百姓,2012年以来先后3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社区民警和最佳社区民警、被推选为荆门市人大代表、荆门市十佳魅力女性、荆门市劳动模范、荆门市爱民模范警察,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2014年又被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辖区百姓就是我的亲人”
  2009年,32岁的杨荣华主动请缨来到沙洋县城农胜社区,成为沙洋公安仅有的一名女社区民警。面对这个沙洋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治安最复杂的城中心社区,她凭着一股韧劲和一颗爱心,短短几个月时间,便成了社区的“大众熟人”。无论是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掌握有劣迹人员的行踪、抓捕犯罪分子、帮教违法青少年,还是调解邻里纠纷、婆媳矛盾、夫妻吵架,或者是帮助困难群众,关爱孤寡老人和小孩,她都是24小时待命,全天候执勤,尽她最大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好,因为她真心把辖区百姓当做自家亲人。
  2013年9月,社区里的一对老年夫妻在一处工地上与人发生纠纷,老大爷被打伤住院。一个星期后老大娘才来找到杨荣华。杨荣华一看X光片,心疼不已: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竟然被打断了两根肋骨。她立即赶到工地调查,得知当事的施工队早已经回四川了。山高路远,人海茫茫,这可怎么办?碰上一般人,这件事就没法再办下去了。可杨荣华心里却特别难受,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一边是下落不明的肇事者,一连好几天她都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她最终电话联系上工程承建方老板,可人家却说:“又不是我打的,跟我有什么关系?谁打的找谁去。”当即挂断电话。几经周折,她硬是找到老板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人虽然不是你打的,也不是你让人打的,可你是承建方,那些工人都是在为你做事呀,你也得负责任,万一这事传出去,会影响你的声誉,对生意也有不好。再说我们都是有父母的人,你看这两位老人都是我辖区的低保户,本来就生活困难,又体弱多病,现在躺在医院都花了好几千元医疗费了,你于心何忍啊……”经过几次协商,杨荣华为老人争取了9000元赔偿费。事后,这位老板对她说:“杨警官,我是被你这颗爱民之心给打动了,这个钱我出得不冤枉啊。”

  近6年来,她先后参与侦办各类刑事案件150余起,查处各类行政案件290余起,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走访辖区群众2400余户9300余人,开展入户说法和政策法律咨询活动500余场次。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日夜守护的农胜社区万千百姓的和谐安宁。

  “群众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
  2013年11月的一天,正在警务室值班的杨荣华突然接到有人要自焚的报警电话。警情重大,杨荣华急忙搁下手里的工作直奔报警现场,经过仔细调查了解,得知农胜二组张大爷因与两个继子为房产权属问题发生争执、积怨颇深,在要求两个继子搬出生活遭拒后,便一气之下欲点火自焚。鉴于张大爷家庭矛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杨荣华立即调来警力分别将张大爷和两个继子带离现场,开展耐心细致地教育疏导工作,使事态暂时得到了平息。事后,杨荣华感到这样处理的还不够彻底,认为不从根本上解决房产纠纷这个症结问题还会发生更多的矛盾冲突,于是建议并全程帮助张大爷到法院打官司调处房产纠纷。其间,杨荣华在当事人双方、房产部门和法院之间来回穿梭落实材料,反复上门做工作,不知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受了多少挫折,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但她从无半点牢骚和怨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4年春节前夕,双方终于在法院达成了房产纠纷调解协议,张大爷补偿两个继子10万元,两个继子搬出张家分开生活。事后,张大爷专程到社区警务室,硬要塞给杨荣华200元钱,说是给她补偿一点跑路费和电话费,杨荣华婉言谢绝了,她只是说:“能把这事处理好,我就很开心了”。

  提到杨警官,“90后”护士小张更是赞叹不已。今年元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杨荣华接到报警,沙洋县某医院的一个护士被偷了1000元钱。杨荣华火速赶到现场,根据监控资料很快锁定偷盗者为该医院的一个女病人,且已乘人不备,偷偷逃跑。经核实,该女病人患有精神病。被精神病人偷了钱,丢钱的护士小张便没作什么指望了,可杨荣华心想:1000块,对于一个小医院的护士来说,不是小数字。眼看还有两三天就要过年了,她始终放不下这件事,她把自己班上的老张一邀:“走,去那病人老家,一定要追回这笔钱。”驱车30公里,几番周折后,还真找到了嫌疑人的住址,可是跟精神病人真没办法沟通。杨荣华想想,又敲开邻居的门,弄到了她丈夫的电话。结果人家说正在闹离婚,不愿管。杨荣华对他讲:“作为一个男人,只要没离婚,她就是你的妻子,你就要负起这个责。再说,当时你女儿也在场,身为一个父亲,你愿意自己的女儿因为母亲的过错,而在社会上永远抬不起头来吗?”听了她的一番话,女孩的父亲拿出了这笔钱。当天下午,这名护士专门来到派出所感谢杨荣华,不顾她的推辞,丢下两箱水果就走了。

  救助离家出走的小姑娘,送迷糊老太回家这样的事常有发生,仅去年来杨荣华就用她的真心、诚心、细心、爱心为辖区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230余件。她总是说:“群众利益无小事”。

  “只要百姓信任我,我的付出就值得”

  杨荣华到社区警务室工作以来,了解到社区倒闭企业多,困难群众多,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无依无靠,基本没有生活来源,于是主动向社区领导反映,通过正常渠道,先后为46名孤寡老人解决了低保。孤寡老人李大爷70多岁,儿子当兵因公牺牲,被授予烈士,他因病常年瘫痪在床,杨荣华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为其办理农转非户口,为其申请低保,李大爷深受感动,逢人便说:“杨警官对他像自已亲闺女一样贴心”。

  “杨警官,我最近谈了个女朋友,你帮我参考参考……”2014年春节时杨荣华接到这个电话,会心的笑了。打这个电话的不是别人,是她辖区的一个重点帮教对象,曾先后两次因盗窃被判刑的劳释人员童某。2年前,童某刑满释放回家,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整日游荡,杨荣华得知情况后,找到童某多次与他促膝谈心,交谈中了解到他有一门裁缝的手艺,便通过熟人为他在南方联系到了一份工作,可童某迟迟不愿离开沙洋,原来是其放心不下他年迈且没有生活来源的母亲,于是杨荣华便想出为童母办低保的办法,可谁知老人家竟没有户口,自从30年前老人家从官垱镇迁到沙洋农胜社区后就再也没有办理过自己的户口,杨荣华四处奔波查原始资料,从官垱到社区,从县公安局到县民政局,来来回回跑了几个月,不但为老人补上了户口,而且为老人办理了低保,童某终于放心地出门打工。现在,童某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过得很幸福,这不,那年还很快谈上了个女朋友。

  杨荣华时刻把维护和谐、服务群众的责任看得比天还高,她始终
  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这些年来,杨荣华结合农胜社区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治安特点,潜心总结探索出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小区、平安门店为主导方向和以各个单位部门的局部平安汇聚成沙洋城区整体平安为终极目标的“微安”特色警务工程,并收到明显的社会效果,其具体经验和作法受到县、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和点赞,并被本地新闻单位和中、省高端媒体及时宣传推介。农胜“微安”警务工程启动以来,辖区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和纠纷事件逐年下降,仅今年元至5月,与去年同比就分别下降32%、29%和44%,特别是在2014年下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一感两度两率”测评中,沙洋城区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并位居全省前列,为此,辖区广大群众无不为自己尽享太平大盛世感到由衷地幸福和自豪。
  “妈妈,我算留守儿童吗?”“乖女儿,你不算。”“那你和爸爸为什么老不在我身边?”“女儿乖,听奶奶的话,这个周末,我一定回家陪你……”听着住在荆门城区不到十岁的女儿电话里一句句稚嫩的话语时,这个坚强的女人不知多少次偷偷地哭红了眼睛。可她却早已深深地融入了社区,她离不开社区,社区更离不开她。辖区大爷大妈有什么好吃的了,总是会想到叫“杨闺女”回家吃饭;大哥大姐有什么不如意事,总是会让“杨妹妹”来评理;小弟弟小妹妹遇到什么烦恼事了,总会找到“杨大姐”来帮忙……面对辖区“亲人”如此的信任和厚爱,她说无论自己多辛苦多劳累都是值得的!




4.孝老爱亲类
车桂芳,沙洋县十里铺镇车坪村村民,28年来,她不离不弃,照料瘫痪丈夫。
坚强农妇 28 年悉心照顾瘫痪丈夫
  车桂芳,是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车坪村的一名普通农妇,其貌不扬,言语不多。然而,今年刚刚52岁的她,却用28年的坚强,告诉人们什么叫“患难与共”和“相濡以沫”。
  这28年里,她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丈夫;她孝老爱亲,独自担负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她任劳任怨,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瘫痪”了的家;她勤劳善良,乐观对待生活中的种种磨砺。她用最朴实的人间真爱,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称赞。
  车桂芳的家是一栋在农村常见的老式二层楼房,房门上倒贴的一个“福”字红艳艳的,格外醒目。瘫痪的吴汉昌经常躺在这个“福”字前面的轮椅上,看着妻子车桂芳在屋里忙前忙后;车桂芳会准时停下手中的活计,过来为丈夫吴汉昌活动活动身体,或者问他需要什么——这已成为他们家寻常可见的生活场景。
  1983年,车桂芳与同村恋人吴汉昌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两人互敬互爱、勤劳节俭,虽不富裕,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4年后,当时正担任生产队民兵排长的吴汉昌,筹划着盖几间像样的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不仅打碎了全家人的梦想,还把这个家推向了深渊。1987年8月19日,这是吴汉昌和车桂芳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当天下午5点多钟,天气骤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场十级左右的龙卷风无情地袭击了车坪村。在家躲避风雨的吴汉昌突然发现,自家的墙壁竟然被狂风吹得晃动了起来。他立刻意识到情况危急,赶紧招呼家人避险,但自己却来不及撤出,瞬间便被倒下的墙体盖住,整个身体埋在了瓦砾之中。等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把吴汉昌救出来时,他已经生命垂危。在村民的帮助下,吴汉昌被紧急送往沙市一医救治。经过全力救治,吴汉昌命算是保住了,但胸部以下高位瘫痪,双手无力,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丈夫这个顶梁柱轰然倒下,车桂芳感觉天都塌了。她不甘心,花尽了原本准备用来做新房的钱后,又不顾自己已有三个月的身孕,四处奔波借钱,然而,却还是没能让吴汉昌的病情有所好转。这一年,他们的大女儿只有4岁,车桂芳只有24岁。
  村里的人非常同情车桂芳,他们私底下都议论,这天大的灾难有几个女人能撑得过去呀?说不定哪天车桂芳就跑了!吴汉昌的父母痛心入骨,两位善良的老人考虑到儿子终身卧床,必将拖累儿媳一辈子,于是劝说车桂芳为自己的今后着想,马上去医院流产。车桂芳含着眼泪,握着老人的手说:“爸,妈,汉昌这个样子我离开了还是个人吗?你们赶我我都不会走!”残酷的现实让吴汉昌这个堂堂七尺硬汉嚎啕大哭:“我成了一个只比死人多口气的废人,活着还有什么用?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全家可怎么活啊!”看着整日躺在病床上生不如死的丈夫,几近崩溃的车桂芳却抹干眼泪安慰道:“你别这么想,日子还长着哩,你可要振作起来,好好地活下去!孩子还那么小,你想让她没有爸爸吗?往后有我呢。”
  从此,车桂芳成了家里家外的一把手。
  车桂芳每天早上6点起床,帮丈夫穿衣、洗脸、刷牙,陪他聊天,开导他;晚上9点定时为丈夫洗脚、擦身、换衣;半夜12点和次日凌晨3点的时候,都按医生叮嘱,起来帮丈夫翻两次身。每天还尽可能变着花样做丈夫喜欢吃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吃。天冷时,车桂芳用热水袋给丈夫暖脚;天晴时,她就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外边散步。车桂芳的悉心照料,不仅吴汉昌身上从没有长过褥疮,而且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吴汉昌的头发长了,请理发师傅上门比较困难,车桂芳就买了一套理发用具,学会了给丈夫理发。吴汉昌经常跟她开玩笑,说她的手艺比外面的小师傅都强。
  家里有十多亩水田,吴汉昌心疼车桂芳太累,商量着少种一点。可是车桂芳不干,甭说丢下一亩半斗地了,她连一块土坷垃都舍不得落下。那些年时兴一年播种早中晚三季水稻,每到农忙季节,别人家都是男人当主力,女人打下手,而车桂芳既是主力又是下手。男人干的农活,耕地、耙地、挖沟、挑担……她都慢慢学会了。她每天都比别人开工早、收工晚,因为她只有自己一人干!地里忙完还要匆匆赶回家做家务,照顾一家老小、安顿丈夫。有一次,车桂芳下田犁地,由于没有经验,再加上力气太小,被锋利的铁犁割破了右脚,顿时鲜血直流,但她回家却没吭声,找了一双胶鞋套上又下了地。还有一个炎热的夏天,车桂芳去给秧苗打农药,快一人高的秧苗捂得她气都喘不过来,她还是一鼓作气把地里所有的农活都做完了,哪知回到家才感觉胸闷恶心。吴汉昌见车桂芳脸色惨白,还不停呕吐,知道这是农药中毒的症状,马上催促她去看医生。这一次,吴汉昌以绝食要挟车桂芳和他离婚,可车桂芳却把自己的娘家人搬来,把吴汉昌狠狠训斥了一顿。岳父语重心长地对吴汉昌说:“我们家的孩子绝不做没良心的事,你以后不要再逼她了!”从此,车桂芳实在忙不过来,娘家人便排着班来帮忙。
  1993年,在车桂芳的努力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全家人终于从临时搭建的小窝棚搬进了砖瓦楼房。虽然是买的别人的二手房,但是车桂芳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只是买房后,生活又变得拮据起来。车桂芳想着,光靠几亩薄地收入实在太低了,便把吴汉昌托付给公婆,跟随村里的打工大潮一同远赴广东。不巧,出门便遇到非典时期,一个月后,车桂芳工作的电子厂临时停产,她仅仅把来去的路费挣回来了。挣不到钱,心里还担心丈夫,她只好回到了家。
  车桂芳的苦,丈夫吴汉昌都看在眼里。吴汉昌说,车桂芳会忘记辛苦和劳累,就是忘不了责任。吴汉昌的母亲临终时,牵着在一旁照顾她的儿媳车桂芳的手说,我们家汉昌这辈子跟你享福了!
  最苦最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两个女儿都相继成家,种田也都机械化了。日子越来越好,可是车桂芳还是闲不住,一有时间就把外孙女接到家里照顾,她说“孩子就是最大的希望”;村里有些事务需要村民参加时,车桂芳都是走在第一个,她说“我做的这点小事相比村里对我们的帮助算得了什么呢”;空闲时间车桂芳还会和邻居一起去跳广场舞,她说“不管什么样的日子都要过得有滋有味”。
  这就是车桂芳,一个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一个重情重义的贤妻良母,一个坚强乐观的中国女性!


黎扬芳,沈集镇港湾村一组村民。30多年来,黎扬芳一直与公婆在一起生活。
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沈集镇港湾村一组黎扬芳
  在沈集镇港湾村一组,人们总能看到一个时刻都在忙碌的身影和一张笑意盈盈、善良亲切的脸庞,她就是黎扬芳。村里人说起勤劳简朴、孝敬老人、贤惠能干的黎扬芳,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都公认她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被村里人誉为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结婚30多年来,黎扬芳一直与公婆在一起生活,对家里的老人非常孝顺。从过门到现在,从没有跟老人顶过嘴、吵过架、耍过脾气、红过脸,不管大事小事都主动征求老人的意见。多年来,她无怨无悔的扛起了照顾公婆、操持家务的重担,一年四季,春种秋收,黎扬芳起早贪黑,既要照顾家里,又要下地干活,左邻右舍都说她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儿媳。

  黎扬芳孝敬婆婆的事,还要从30年前说起。

  黎杨芳婆婆60岁时,便因一场恶性疾病导致双目失明。花甲之年本就行动有所不便,双目失明更是让老人失去了大部分的生活自理能力。30多年来,随着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连穿衣、吃饭、如厕、洗簌等基本小事都得由黎杨芳帮忙才能顺利完成。

  婆婆的个性比较刚强,长期的病痛和生活上的不便,有时使她的情绪比较烦躁,这时候婆婆往往会对黎杨芳发脾气,但她从不还婆婆一句嘴,总会轻声劝慰,直到老人重展笑颜,而自己默默地把委屈往肚里咽。每当邻居们问起黎杨芳委不委屈,为什么对婆婆这样好时,她总会笑着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俗话说:生儿才知育儿苦,养儿才知报母恩,自己的言传身教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也有老时,我们也有儿女。所以说孝敬老人就是孝敬自己。老人有时就像小孩子一样,有小性子,要多哄哄他们。”

  古人云:“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儿媳妇呢!可黎杨芳却30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自己的婆婆。在黎杨芳的言传身教和影响下,孙子、孙女也和母亲一样十分孝敬奶奶,逢年过节都要给奶奶带一份礼物,回家了也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扶着奶奶在村子里走一走、散散心。

  在黎杨芳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失明30年来,从未生过大病,连小感冒都很少。“要是没有扬芳这个好儿媳,我这把老骨头可就没有这么舒服了!”90岁的婆婆身子骨仍旧硬朗,坐在屋外嗮太阳说起自己的好儿媳,话匣子就打开了:“多亏了我们家扬芳,要不是她这么多年来的悉心照顾,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散架了!这么多年来,无论初夏秋冬,每天早上起来,她总是先想到我。在我患病严重时,总是帮我穿衣、洗脸,把我安伺好了,又去做早饭,让我吃好、喝好。哎,说起美珍的好来,我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



王慧,沙洋滨江新区新湖村9组村民。多年来,照顾瘫痪丈夫,抚养两个女儿。
不离不弃的家庭主心骨
——沙洋滨江新区新湖村9组村民王慧
  走进新湖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慧夫妻。多年来,她与长期瘫痪在床的丈夫相亲相爱,相濡以沫,饱含心酸的她坚强的生活,铸就了她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性格,在这个家庭中,虽有波折,但在她的悉心照顾和操持下,丈夫病情稳定,2009年弱智的大女儿成家了,2014年小女儿也成家了,她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为了这个家,她对丈夫不离不弃,对女儿女婿充满了期待,用爱撑起一片幸福的蓝天。

  心相守 共患难 誓做好妻子
  1986年,王慧与丈夫李功兵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和睦,勤劳持家,生活得幸福美满。2006年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丈夫成了近似植物人,让本来就艰难的家庭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丈夫瘫痪在床,12亩地没法再耕种,生活失去了来源,两个女儿尚未成年,那时,王慧感觉天塌了下来。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其中一个还是弱智,生活十分艰难。由于病情严重,需要一大笔钱治病,王慧东奔西走,多方借贷,吃了不少闭门羹,勉强凑齐高额的医药费,将丈夫从死神手里拽了回来。

  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症病房期间里,忧心如焚的王慧日夜守护在丈夫的床前,猝不及防的打击使她一时间彷徨无主,束手无策。似乎是在顷刻之间,王慧明显地消瘦了,人也显得有些木讷。但垂危中的丈夫需要她打起精神时时刻刻不离左右地照看,每当看着全身裹满绷带,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的丈夫,王慧心如刀割,徒唤奈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慧也由丈夫刚入院时的干着急,变得渐渐地学会了一些看护常识。为了缓解丈夫精神上的压力,她一有时间就陪丈夫聊天安慰他,每天都为他擦洗身子,在春暖花开季节想方设法让丈夫到外面晒太阳,尽力地使他心态保持平和,同时不让丈夫患感冒,以防止病情加重。如今她还曾笑着说:“冷静一点后,我就很用心跟着护士们学。所以到后来,在医院里的时候,我就好像是他的专业护理,他的吃、喝、拉、撒以及穿衣服和一些简单的换药等等都由我来全天候地服侍。”生活中,为了节省开支,给丈夫治病,她每天两个馒头,同病室的病人和家属有时带给她们一点饭菜,“为了能让丈夫早日康复,吃什么苦都不在乎!”王慧一边淡淡地笑着,一边回忆着那一段最为艰难的过去。

  这些年来她与丈夫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共度难关,所有的苦都有她自己背着,所有的泪都往肚子里咽,让丈夫思想没有负担,早日康复是他最大的心愿。王慧用自身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之歌!

  勤家务 渡难关 做好主心骨
  自从丈夫回到家后,王慧从未离开过屋子。刚从医院回来的一段时间,丈夫的病情虽说稳定下来了,但脾气越来越暴躁,一会儿嚎啕大叫,一会儿乱抓乱打,为此,王慧受到沉重的打击和伤害,身上伤痕累累。但王慧没有放弃,每天都在床边给他讲过去的故事,丈夫听得很认真,慢慢地丈夫的脾气和病情都有所改观,有时,听到王慧的艰难困处时,丈夫的眼泪潸然流下……

  看着躺在床上的丈夫和还在上学的孩子,王慧擦干眼泪,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干活、做饭、洗衣……繁重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她瘦弱的肩上。屋逢连阴偏漏雨,2014年,一场暴风骤雨过后,王慧准备为丈夫做早饭,发现厨房已经倒塌,还有一间小房不停的滴雨水,这可急坏了王慧,赶紧打电话向亲朋好友求助,经检查,发现房子已近似危房,要赶紧修复,不然,再来一场大雨,房子就有可能随时垮塌的危险,又因新湖村在房屋拆违控违范围内,不能随便修建房屋,不然,就违反政策和法规,这可怎么办呀,王慧六神无主。新湖村委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向新区报告此事,不到一周,王慧的房屋再次修建的批文送到她手中,她拿着批文,手不停的颤抖,王慧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一个月后,修建后的房子屹立在夫妻心中。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照顾丈夫,保证丈夫的营养和洗漱。

  为了不给亲朋好友带来麻烦,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自己便在家门口前种了许多时令蔬菜,“自从丈夫出事以来,我从未沾过荤菜,吃惯了蔬菜,倒还吃不惯荤菜了”,王慧笑着说,“实际上,这得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帮了我们不少忙,不然,也不会有今天。”

  十年来,王慧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痴情地守护着瘫痪的丈夫,含辛茹苦抚养女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

  历艰辛 倾真情 愿做守护者
  在王慧的心中,除了每天要给他喂饭、清洗衣物,还得经常给她擦洗身子……而面对长此以往定然是艰难残缺的家境和几乎是令常人无法想象的夫妻生活,王慧的亲朋好友以及左邻右舍,都以一种复杂的目光和神情看望着王慧,看她如何面对严酷的现实,又将对今后作出怎样的抉择。

  经过1年多的治疗,丈夫最终保住了性命。那时,如果王慧是选择了逃离或嫌弃,或是旷日持久的漠然或随意,丈夫即使是被救活了,也将会难以生活下去。

  淳朴忠厚的王慧似乎对此并没有作过多的彷徨和犹豫,面对许多人的不解与询问,他总要拿出丈夫以前的照片,很认真地说:“当初结婚时,你脾气温和,有责任心,孝敬长辈,勤俭持家,是一个勇于承担的好丈夫。如今发生这样的事也是绝对想不到的,就只能是有难同当了。”

  而面对因满身伤残而神经脆弱的丈夫,王慧总是悉心呵护。知夫莫若妻,王慧知道丈夫最需要的是来自妻子的关爱和理解,她深知像自己这样的妻子需要做的是更多的付出和更多的牺牲。王慧很坦然地说,“夫妻之间有时也就像牙齿和舌头,磕磕绊绊的事或者吵闹总是免不了的,但我就是在最不开心最恼火的时候,对我丈夫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过重的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感受着家庭艰难和生活不易的王慧的两个女儿,懂事很早,生活和工作上也更能吃苦耐劳。而面对一手把她拉扯大的母亲,她们有的是更多的感激与领悟:“我长在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家庭里,从小是妈妈带大的。妈妈是一个很朴实而勤恳的人,所以在我妈妈心里,他是一个好丈夫;在我心里,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一生一世都感激他……”女儿说到这里,不禁泪光莹然,语不成声。

  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春花秋月,王慧一如既往的守护在丈夫身旁,只在他们的房前屋后过着一种平淡而安宁的生活。

  结束语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生活总继续,王慧的家,一直充满了温馨和谐。一对平凡的夫妻,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一段纯朴的事迹,正是这样却感动着我们。人们常说患难时刻见真情,无论是艰辛还是幸福,王慧不离不弃成为新时期的楷模。


5.助人为乐类
李生勇,沙洋县沙洋镇黄山社区居民,沙洋县义工联副会长。
      李生勇,男,52岁,沙洋县沙洋镇黄山社区居民,沙洋县义工联副会长。
  李生勇原是供销社日杂公司的部门经理,下岗后做脚手架出租生意。他心地善良,常怀感恩社会之心,行回报社会之实。近几年来,在诚信经营的同时,坚持利用节假日,空闲时间作义工,累计为社会、为困难群体无偿志愿服务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他做好事不计报酬,不图回报,甘当别人心中的“傻子”,倾力组织开展扶贫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100余次,义务出车2万公里以上。

  自加入沙洋义工联,任副会长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已发展义工志愿者200多名,组织社会人士参与义工活动千余次。他带领全体志愿者开展各项义工服务活动,在文明城市创建以及助学、助困、助老、关爱青少年成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助老帮困

  他指导义工联建立“助老服务基地”,先后到沈集镇、马良镇等地的福利院、社区陪老人过端午节、重阳节。他热心关注贫困人群,为贫困家庭送米油盐。

  天门市渔薪镇朱文台村有位93岁的新四军抗战老兵潘典发,由于年岁很高,已经不能行走,常年睡卧在床。李生勇带领着沙洋义工多次前往,帮老人穿好衣裳,给家里换上新买的床上用品四件套,帮着整理屋子,清洗衣物。他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听老人说想吃豆腐和小鱼,手里没钱,他立马掏出两百元给老人,反复嘱托老人的儿子给老人买,他用细心与爱心给老人的生活带去了无限欢乐。

  家住沙洋河街老中医院对面的刘艳,现年36岁的她曾是一位活泼开朗又漂亮的姑娘。可天有不测风云,8年前,婚后不久的她被一辆飞驶的汽车,夺走了行动的自由,其丈夫也因此离开了这个家庭。瘫痪后,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母亲陪伴。当他从朋友处得知这个情况后,立马前去探望,当问及有什么需要帮助时,刘艳的母亲提到,因为身体原因,急需有人能帮着给女儿洗澡。他想,这个需求一定是极为迫切的,我要早点想办法帮着解决。于是,他通过网络的力量,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在经刘艳同意后,他在网上发布了“请伸出您有力的双手,帮帮她”的帖子。一经呼唤,立即有近20人响应,大家纷纷留下电话号码,等待集中行动。之后,每隔四五天他就会组织义工前往,自己和其他男义工负责将刘艳抱到洗澡间,女义工则帮助其母亲给刘艳洗澡。

  二、关爱儿童

  组织开展“爱心书包、放飞梦想”助学项目活动,联络沙洋义工与沙洋县各学校和贫困学生手拉手,开展“爱心结对共成长”活动,从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2014年9月,长林中学老师向李生勇反映,学校有个家庭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单亲男孩张荆伟急需帮助。为了争取救助的最佳时机,李生勇抛弃个人时间和生意,立即组织“调查专班”,前去了解情况。通过采访多位老师、学生,全面了解小荆伟在学校的情况;通过组织调查专班前往其家中,进行实地勘探;通过与其亲戚、周边人的沟通,了解其现在的生活情况。当李生勇看见破旧的房屋,简陋的设施,脏乱的环境下孩子仍旧对知识充满着渴望与热情,十分感动,也很难受。当天论坛上就贴出了小荆伟的基本情况及捐款的卡号,在自己主动捐款的同时,李生勇也积极号召身边朋友、义工联的义工们共同捐款。至此,这个在8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神经完全错乱,相依为命的奶奶也于2014年去世的不幸男孩,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患了肾炎,李生勇急忙带其前往医院,悉心照料。要报名了,李生勇将张荆伟从家里接到学校,帮着报名,铺好床铺,现在的张荆伟在他的关爱下已然成为了一个阳光少年。

  沈集镇郑岗村有个贫困儿童名叫李勇,今年十二岁,父亲坐牢,母亲改嫁去了河南,他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祖孙俩靠每月五十几元的老年补贴金维持生活。因为没钱交校车费,每天天不亮就步行一二十里上学,放学后也是一个人摸黑走回家,寒冬腊月,别的孩子穿棉鞋都觉的冷,而他却穿着一双凉拖鞋。李生勇在了解情况后,立马前去看望,自掏腰包为孩子送上自己的心意。为了长期帮扶,使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李生勇通过网络向其他爱心人士发起捐款,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给孩子长期的关照。通过几期回访,他带领着义工们给孩子添置了衣物、床等生活用品,让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同时,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给他以信心。

  三、严格管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义工活动,他发起建立了沙洋义工群以及各类公益项目QQ群等,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按照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过程有痕迹,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的管理方法,把沙洋义工联管理得井然有序。

  为了保障捐助人与被捐助人的利益,确保爱心落实到位,帮扶之前,他必定会召集“考核小组”前往实地查看。在多人确认无误后,在网上公开受捐者情况,每笔支出都有受捐者签字与照片为证,采取多次回访方式,及时调整帮扶计划,做到公开、透明,让捐助者放心,让受捐者切实受益。

  愿家园更加美丽,愿社会更加和谐,愿生活更加美好,让道德的力量传递,让雷锋的精神传承,这就是李生勇孜孜不倦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美好愿望和不竭动力。



王爱萍,范家台监狱职工,沙洋县义工联秘书长。
       王爱萍,女,44岁,范家台监狱职工,沙洋县义工联秘书长。
  “只有当你真心喜欢一份事业时,你才会设法做得完美,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有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她这样评价她现在的状态。只要不上班,她基本都是走在前往福利院、贫困家庭、关爱孤儿、关爱抗战老兵的路上,沙洋的许多乡镇都留下了她的脚印。仅2015年一季度她就参加公益活动达三十次,平均三天一次活动。

  其实早在2008年,她就走向了公益道路。每月通过腾讯网络公益捐款20元,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从未间断,公益指数与每笔的捐款记录是她爱心的见证。平时,她还网购书籍和衣服,向贵州贫困学校进行捐赠。近年来,她在网络和线下给困难人群捐款近4000元。

  2013年,沙洋义工组织建立后,王爱萍继续着自己的公益行,坚持帮助素不相识的弱势群体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她与其他义工一起积极筹办“有爱,就有家”孤儿扶助项目,给无依无靠的孩子送去温暖,创造幸福,此项目还入选了荆门市妇联公益项目库。通过沙洋县摸排,发现沙洋县现有孤儿70名,由于父母死亡或失踪,经济上相对困难,孤儿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为此她积极响应“义工联”倡议开展的“爱心爸妈”活动。2014年11月,她与沙洋中学的孤儿张刘杨爱心结对,成为了他的爱心妈妈。为了让孩子打开心扉,除了隔三差五到学校去探望,给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放月假时,她还会根据孩子的爱好,陪着他钓鱼,听他讲学校的趣事,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带着他轻松轻松。今年9月26日,正值杨杨的十八岁生日,孩子即将去上大学,王爱萍张罗着在家给孩子过个开心的生日,为孩子置办了不少上大学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想着孩子已长大成人,还送上了一个漂亮的手提包。因为孩子家在农村,现在正是割谷的季节,孩子在家里帮忙奶奶搬谷,王爱萍也跟着主动帮忙。在有爱心妈妈的第一个生日里,杨杨感动地哭了,因为他知道,妈妈从此不再遥远。

  19岁的代可,本是沙洋县复读中心文科班的一名学生,母亲多年体弱多病,仅靠父亲打工支撑家庭。2013年10月,她由于高烧不退兼四肢酸软疼痛,被检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把这个贫困的家庭推向了崩溃边缘。住院四个月,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钱。据从医院了解,她的病需要接受化疗8次,每次化疗费接近5万元,完全治愈大约需要治疗费40万元。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代可一家人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为了给代可治病家里已负债累累,无法筹齐巨额医疗费用。虽然无情的病魔摧残代可羸弱的身体,但她仍在用顽强的意志斗争着,期待着生命的奇迹能继续。义工联发起了为代可捐款的倡议,正值油菜花节开幕,王爱萍与其他义工想到了通过开展义卖为代可筹款的主意。提前买,深夜煮,清早卖,这些爱心鸡蛋都是生命的希望。起早贪黑的艰辛与寒冷,烈日炎炎下的劳累与炽热,王爱萍顶着熊猫眼,用坚定的信心,忙碌的身影和温暖的笑脸,给孩子创造生机。3月30日,拿着义卖以及网友捐赠得来的爱心款,王爱萍和其他义工一起去荆州中心看望正在治疗的代可同学,并把募捐款3560元亲手送到了代可父亲的手里。从隔离罩中走出来的代可,只能戴上口罩,但是不防碍她和义工们的交流。她说,等她病治好了,明年就可以重新回到校园,参加高考。

  除了需要帮助的孩子,体弱多病的老人也是王爱萍关心帮扶的对象。曾集镇雷巷村双目失明的刘成义、曾集镇团结村年近八旬的身体一直多病的向其炎爷爷、天门市渔薪镇朱文台村93岁的新四军抗战老兵潘典发、独自在大陆生活近七十年的百岁老人彭世簪,都是她和沙洋义工联的义工们长期帮助的对象。今年8月,得知彭世簪老人病了,在家不肯去医院治疗,王爱萍心急如焚,赶紧跟着其他志愿者一起劝说老人。因为平时义工们悉心呵护老人,在给老人洗手、洗脚时不怕脏,不怕累的情形都被老人看在眼里,老人对他们十分信任,不到半小时,工作就做通了。在医院住了一天后,王爱萍看情况决定给老人转院,急忙跟监狱领导联系,最后单位出面叫来120车把彭老接到了监狱总医院治疗,并安排专人陪护。住院期间,王爱萍多次前往,给老人买水果,陪老人聊天,在义工们的帮助下,老人的起色渐渐好了起来。

  王爱萍还积极帮助贫困妇女,滨江新区的廉租房住宅区里,有位贫困户罗江秀。44岁的年纪,甲亢伴随了她多年,爱人得精神病后离异,三个孩子,因为养不活,两个大女儿寄养在广东姑妈家,目前仅有13岁的儿子跟着罗江秀生活。家里一贫如洗,连最普通的电视机都没有。患病的前夫也时不时前来骚扰,门锁都被踢坏了。王爱萍与她悉心交谈,了解她的生活情况,倾听她的心声,鼓励她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并表示自己和其他义工会定期上门帮扶慰问。临走时,王爱萍和其他义工一起为罗姐凑了1000元生活费。

  此外,她还积极参加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2014年底,在沙洋义工联义工朋友们的推举下,通过选举王爱萍成为“义工联”的秘书长,她开始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她希望能将更多的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奉献自己的爱心。用真情和厚意为困难人群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余代翔,沙洋县李市镇卫生院医生。他是沙洋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
爱的延续让生命之花开的更艳
  --记李市镇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余代翔的先进事迹
  余代翔,男,24岁,现为沙洋县李市镇卫生院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村医,被老百姓们誉为“乡村好人”,因过度劳累永远倒在了曾经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上,而留给家人的只有500多张写在处方上的欠条和一枚从他骨灰中找到的五毛钱硬币。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受父亲的影响,余代翔毫不犹豫的接过父亲的药箱,成为了一名乡镇医生,他把那500多张写在处方上的欠条全部退给了乡亲们,他要把父亲的仁爱之心永远传承下去。
  2011年,第一次到流动采血车上献血,余代翔就坚定的填写了捐献干细胞的单子,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只因这一小小的举动,他因此与北京的一位患有白血病的4岁小女孩—娜娜结下了不解之缘,让两个彼此陌生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1年5月的一天,余代翔接到了长沙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之后,经过采取血样、高分辨检测配型实验、健康体检等一系列严格程序,余代翔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11月3日,按计划入住武汉同济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经过四天动员剂注射后,于7日顺利采集了350ml造血干细胞悬液,拿着还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余代翔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之后造血干细胞由省红十字志愿者在第一时间送往北京,顺利注入娜娜的体内,使得娜娜的生命得以重生。术后一周,余代翔顾不上休息,就返回了工作岗位,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工作中。此后,每隔三个月他就和娜娜联系一次,询问娜娜的病情及身体状况,从无间断。去年底,娜娜打来电话告诉余代翔她身体恢复的很好,现已上小学一年级。

  都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就能延续,生命就能延续。余代翔,作为一名普通的卫生系统职工,于家庭,他是一位孝顺母亲、尊老爱幼的好儿子;于单位,他是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的好员工;于同事,他是勤劳简朴、关心他人的好同事;于社会,他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公民。他用他最为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最美”。

  2014年一个周末,正值芒种季节,天气异常的炎热,余代翔正巧值班。这天医院紧急送来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大娘,身上到处是泥,衣服包裹的地方不停在淌血,看着伤势很严重。得知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两位老人为了生计,在家种地谋生,因为插秧不小心摔倒在田地里,腿也骨折了。余代翔和值班医生把大娘抬到手术室手术,经过认真清理伤口,接骨,手术很成功,但每隔一天就要换药。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大爷开始犯愁了,子女都不在身边,自己年纪又大了,每天背送老伴换药该怎么办呀?一直陪着老大爷的余代翔看出了大爷的顾虑,毫不犹豫的说:大爷,没事,还有我呢,住院期间,就由我来背着奶奶换药吧。大爷感动地热泪盈眶,现在逢人就说:“李市卫生院来了一个好医生,他就是余代翔!”还有,为病房里行动不便的病人打好热水瓶热水、热喷喷的饭菜已成了他工作中的一种习惯。

  工作中除了热心帮助病人,生活中余代翔还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他捐出了自己全部的生活费,吃了一个月的馒头、泡面;2010年,玉树地震,他再次捐出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在李市镇福利院,他是那里的常客,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孤寡老人,陪他们说说话,帮忙打扫卫生,送去水果。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沙洋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作为干细胞捐赠接力赛的第一棒,为他人生命的希望而奔跑。正是其一个个温暖人心的举动,换回了一个小生命生的希望,成就了人间大爱。他就是当代好人——余代翔。


评选标准如下:
  1.助人为乐——长期坚持帮助无血缘亲缘关系的老幼病弱、鳏寡孤独以及其他困难群众;对遭遇不幸或遭受灾害者奉献爱心,努力帮助排忧解难;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2.见义勇为——在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设法进行保护和援救;勇于同正在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义务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提供重要线索,为侦破重特大案件作出贡献;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勇于维护国家、集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诚信意识,从事生产活动坚持质量至上,从事经营活动坚持信守契约,从事服务工作坚持优质规范,在合作者和服务对象中享有高度信誉;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实心做事,即使遇到困难,仍坚持信守承诺。
  4.敬业奉献——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立足岗位,刻苦钻研,业务过硬,勇于创新,有重要发明创造或重大贡献;干一行、爱一行,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恪守职业规范,办事公道、服务优质,赢得群众广泛好评。
  5.孝老爱亲——模范践行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期悉心照料体弱病残的老人,使他们享受人生幸福;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家庭生活温馨和谐;在家人亲属有伤病、残疾等困难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守护相助、患难与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沙发
发表于 2015-11-5 11:43:04 | 只看该作者
谁能送我几分啊  
http://www.hao0724.com/?mod=rss
微沙洋—聚有影响的人微沙洋—聚有影响力的沙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34

正能量

移动达人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50
板凳
发表于 2015-11-5 11:43:30 | 只看该作者
你还想说什么啊....  
http://www.hao0724.com/?mod=r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7

帖子

27

正能量

移动达人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5
地板
发表于 2015-11-5 11:43:30 | 只看该作者
你加油吧  
http://www.hao0724.com/?mod=r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51

帖子

199

正能量

洋城举人

Rank: 4

积分
1007

社区QQ达人

QQ
5#
发表于 2015-11-6 09:19:00 沙洋信息网手机在线iphone5在线 | 只看该作者
都美,每个人都投可以么
http://www.hao0724.com/?mod=r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51

帖子

199

正能量

洋城举人

Rank: 4

积分
1007

社区QQ达人

QQ
6#
发表于 2015-11-6 09:19:01 沙洋信息网手机在线iphone5在线 | 只看该作者
都美,每个人都投可以么
http://www.hao0724.com/?mod=rs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9:23:16 | 只看该作者
清语 发表于 2015-11-6 09:19
都美,每个人都投可以么

不可以哦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582

帖子

43

正能量

洋城状元

李团长

Rank: 8Rank: 8

积分
4438

社区QQ达人

8#
发表于 2015-11-6 14:51:21 | 只看该作者
爱的延续让生命之花开的更艳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582

帖子

43

正能量

洋城状元

李团长

Rank: 8Rank: 8

积分
4438

社区QQ达人

9#
发表于 2015-11-6 14:51:57 | 只看该作者
爱的延续让生命之花开的更艳!我们的骄傲!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